
12月25日,文山市“深化改革在文山”新闻发布会在文山发布厅举行,向社会各界全面、系统介绍2024年文山市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全面实施“强州府”行动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回应年初的重点工作部署。

市委副书记廖志鹏作农村工作“六件套”成效发布。
文山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于2022年启动实施了以“硬化路”“改厕所”“搞卫生”“去裸房”“找工作”“树榜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作“六件套”。2024年初,文山市将“改厕所”“去裸房”纳入“美庭院”范围,将“搞卫生”纳入“清垃圾”范围,形成了以“硬化路”“美庭院”“清垃圾”“治污水”“找工作”“树榜样”为重点的新农村工作“六件套”,以此为“小切口”,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年来,全市累计补助资金2.1亿元,撬动社会和群众投资(含投工投劳)3.98亿元,硬化村组道路416.53公里、村内道路61.6公里、入户路9179户、庭院9929户。
三年来,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公厕137座、卫生户厕9125座,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1.29%。
三年来,“一角钱工程”累计筹资3100余万元,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覆盖率达100%、集中收运处理率达99.5%。
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93个行政村609个自然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污水治理率达73.8%。
三年来,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绿美乡镇3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州级绿美村庄610个。
三年来,全市累计组织群众植树210万株,完成绿化11.13万平方米,建成绿美庭院1.4万余个、“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9800余个。
三年来,全市累计评选出最美村庄120个。
三年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192.92万人(次)。
三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5.44万人(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的15718元,预计增加至2024年的18450元。
三年来,全市累计了命名30个“名书记”,培育了43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了10个“西畴精神”实践基地。
三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59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9.4万人(次)。
三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创业服务活动150余场(次),发放创业贷款1.69亿元,扶持创业939人,带动就业2152人。
通过实施农村工作“六件套”,文山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入全州前列、全省中游,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的精气神越来越足。通过这一举措,真正实现了造梦乡土、造美乡村、造福乡民。下步,文山市将继续紧扣群众生产生活,深入实施好农村工作新“六件套”。
一是强基础 2025年,将建设进村道路120公里、村内道路130公里以上,新建100个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优化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布局,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全覆盖,让乡村生活更方便、更文明。
二是促增收 实施好调结构、招小商、抓旅居等“十招”和建强基层党组织、建好高标准农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十保障”富民增收措施,让农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富裕。
三是抓绿美 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美经济”,2025年在每个乡镇(街道)建设庭院经济试点2个以上,全市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2个以上,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千万工程”示范村8个以上、提升村100个以上。
四是拓农旅 举办好平坝油菜花节、马塘桃花节、坝心梨花节等农耕文化活动,推动平坝古镇、德厚水库、老君山周边、城区城郊等乡村旅游线路提质升级,引进市场经营主体开发乡村旅游配套产业,3年内发展农家乐50户以上、乡村民宿100户以上,乡村游人数从2024年的1200万人(次)提升至2027年的1600万人(次)以上,带动群众增收1.5亿元以上,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五是提保障 严格执行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投入“三农”比例逐年提高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好生姜、辣椒、蓝莓、红薯等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六是树典型 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每年培育“名书记”20人以上,每个乡镇(街道)培养1至2名州级致富带头人,全市培养1至2名省级致富带头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文山市将持续推进农村工作“六件套”,努力打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文山样板,让村庄更美丽、乡村更宜居,群众更富裕、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