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一个以“牛”命名的村,牛克村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按照“跳出薄竹看薄竹,学习他村看本村”的思路,抛弃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当地“耕读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融合,有益尝试推行肉牛养殖“统分结合、灵活多样”多元循环发展机制,大胆探索创新出“七牛肉牛养殖模式”,示范带动全镇肉牛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全镇存栏肉牛超过万头,养殖户超过200户,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两个“养牛村”还被多次评为人居环境示范村。
(一)“领路牛”模式。曾经的牛克村,面临着产业落后、环境卫生差的双重困境。为了改变依靠种植玉米、简单粗放的养殖无法增收致富的现状,镇、村干部积极探索传统肉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在镇党委的引导下,牛克村党支部几经讨论,提出了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以党员实训户和致富带头人为核心的“领路牛”模式,引领村民共同参与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通过组织全体村民按照“一人一票,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原则,公开投票选出一批有能力、有远见的“领路牛”,并在原有村民议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牛克村自建委员会。该委员会不仅负责统筹规划全村肉牛养殖的发展策略,还下设8个为民服务专业小组,涵盖了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绿美村庄等多个方面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工作职能职责,构建了“1+2+5”的组织架构,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撬动全村各项事业“全面兴旺”的工作格局,展现了传统农业地区通过创新和组织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在自建委员会的引领下全村184户农户,现有132户养牛(其中养殖10头以上14户),养殖规模844头,产业总产值约663万元,占全村生产总值(约1650万)的40.18%。
(二)“示范牛”模式。佑萱养殖家庭农场是牛克村养殖肉牛较为成熟、养殖技术较好的一家,作为省级、州级示范家庭农场,现有170余头“西门塔尔”肉牛。年产牛犊60余头,出栏50余头,年纯收入近30万元。牛克村依托家庭农场围绕“让更多的人能养更好的牛,让更多的人从养牛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自建委员会+家庭农场+农户”的合作框架为基础,自建委员会发挥牵线搭桥作用,让村民与佑萱养殖家庭农场签订“务工教学”和“养殖回购”协议,“务工教学”协议允许村民在农场工作的同时学习养殖技术,包括饲料开发、精准饲喂和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技能,也为农场带来了劳动力资源。而“养殖回购”协议则鼓励村民利用自家资源进行养殖,农场提供牛源并负责回购成品牛,确保了村民养殖的经济效益。使家庭农场摒弃只顾自家“一亩三分田”的狭隘眼光,群众放下“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无谓担忧,农场在购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共享资源,让农场与村民之间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目前初步形成了牧草种植、冻精改良、养殖服务、肉牛销售、粪便回收再利用等关键环节有机衔接,逐步实现了链条化、一体化发展。现牛克村发展种植象草263亩,家庭农场近三年来为牛克村农户肉牛品种改良100多头。
(三)“技术牛”模式。牛克村的黄牛养殖虽已初具规模,但养殖户们各自为战,依赖个人经验进行养殖,普遍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虽然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拥有一定的养殖技能,但受限于非专业背景,他们在技术传授上往往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难以将技术要点讲深讲透。为了解决这一瓶颈,牛克村自建委员会的助牛传统产业服务组采取了“一事一议”和“现场办公”的工作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农场和养殖户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及时邀请州、市的肉牛养殖专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养殖户快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养殖中,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率和质量。此外,牛克村自建委员会还成立了“土专家”养殖技术指导组,由畜牧站、家庭农场和村兽医人员等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组成。该指导组为养殖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冻配、孕期检查、疫病检验、疾病诊疗等关键环节。同时,还提供养殖规划指导、技术培训、饲草青贮和科学饲喂等服务,全面提升养殖户的疫病防控能力和科学养殖水平。今年牛克村已经组织了州、市各级专家共2人次开展肉牛养殖技能培训;同时,“土专家”团队也提供了3人次的养殖技术服务。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牛克村肉牛养殖的整体技术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金融牛”模式。牛克村自建委员会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买牛贵、养牛难、卖牛累”问题,牛克村自建委员会促牛产业转型升级组通过“村办公司+自建委员会+家庭农场+银行(农商行)+养殖户”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推出“19拿去养”(要就拿去养)金融牛模式,通过村办公司与肉牛养殖申请审批的农户签订代理协议,由村办公司出面与家庭农场签订订单养殖协议,家庭农场提供优质牛源(牛犊、能繁母牛),实行保价回收,再将代理协议及养殖协议递交银行(农商行)备案,银行提供养殖户支付10%首付款项,剩余90%由银行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年利息3.6%)的政策。待肉牛统一回购后,养殖户再分期偿还贷款,有效解决养殖户的资金、技术、销售等后顾之忧,实现产业发展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五)“托管牛”模式。针对部分农户因客观条件限制而面临的“不愿养牛”“养不了牛”“养不好牛”的困境,自建委员会促牛产业转型升级组引入了集约式发展新理念,推出了“主体引导、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托管牛”模式,即使是那些在社会治理、庭院卫生、关爱“一老一小”、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表现突出,但缺乏养牛技能或意愿的村民,也能通过向自建委员会申请,将牛源交由家庭农场代养。也就是说,在“托管牛”模式下,自建委员会负责引导,家庭农场负责规范化养殖,等到肉牛出栏时,由农场负责销售,销售价格扣除必要的人工费和草料费后,剩余的收入归农户所有。通过“托管牛”模式,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了养殖方式粗放、养殖效率低下、养殖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还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受益、村民增收的多赢效果。
(六)“环保牛”模式。牛克村积极响应绿色生态养殖的号召,通过自建委员会的促牛产业转型升级组,实施了创新的牛粪收集“1+1+N”工作法(村办公司牵头,党员中心户负责,村民收集共同获利),以确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牛粪处理的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将其转化为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增长。同时提高了村民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平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积分牛”模式。立足于发展养殖的同时规范群众的言行举止,牛克村自建委员会结合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内容作为养殖申请参照,将管理寓于服务,通过创新推出“1+9”牛积分模式,把“群众口碑”“一老一小”“绿美庭院”、奉献创业等事项纳入积分管理,并以牛积分为核心考察依据,制定牛克村农户肉牛养殖申请表,以肉牛养殖服务撬动全村村民“一老一小”“绿美庭院”、污水治理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实现“物质和精神”新提升。
下步,牛克村将继续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实践,坚持党建引领,以实现“3815”战略目标为指导,以“三个一”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同时以农村工作的“六件套”和关注“一老一小”等群体为具体行动方向。全面推广“七牛模式”,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发挥特色优势,拓展产业链条,不断创新,推出多样化的“牛”系列物资和精神文化产品,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农产品,也涵盖精神文化层面的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持续推动现代农业与肉牛养殖基地的协同发展,整合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元素,形成独特的乡村发展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