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山彝族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探索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四相”工作模式,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彝乡绽放。
思想上关心,让校政理念相同。坚持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全乡第一民生实事、第一重点项目全力推动,成立乡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月研判、季调度、年评价”机制,每年至少要完成1个教育、民族团结方面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每年至少要为学校解决3个问题。主要领导每学期开学深入学校上好“思政课”,通过讲党史、讲乡情、讲政策,推动“发展靠教育、教育是最大的发展”的理念入脑入心。深化法治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编外校长”“法治副校长”“第二班主任”作用,深入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莁和国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五老”助力民族团结,组建由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老劳模组成的“五老”宣讲团1支20余人,通过老教师返校授课、老干部政策宣讲、老专家实地辅导、老战士讲好从军故事、老劳模分享奋斗历程,引导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积极奉献。
学业上关注,让师生学教相融。围绕民族团结、地方党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健康教育等地方综合课程,结合本乡少数民族特色,创造性开发彝族、苗族校本课程,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广“导学练展评”教学一体化,创新实行教什么、怎么教、练什么、怎么练、评什么、怎么评等“七步”备课法,让培优辅弱工作全面细化。每年优先推荐10名少数民族优秀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州级培训,常态化开展学科教学技能大比拼、学区大研讨等教学活动,通过育师德、炼师资、培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东山乡中心校中考成绩连续四年位列全市乡镇第一,2024年排名全市、全州乡镇第一。
生活上关照,让师生情感相连。开展“安静”校园专项整治行动,认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完善学习住宿、厕所、食堂、爱心澡堂等基础设施,综合推动教育教学秩序整治、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校闹”等各类违法行为20余场次,有力保障校园周边安全。稳步推进“少年儿童之家”建设,假期组织村干部、志愿者开展教学服务,积极开展倮语文化传承等活动580余人、推行师生“帮弱济困”活动,通过政府出一点、学校筹一点、企业捐一点、部门给一点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难教师进行结对帮扶,在节日节点走访慰问困难师生30人(次),发放慰金4万余元。
文化上关爱,让各族文化相通。依托少年宫,开设弦子舞、霸王鞭、芦笙等36个特色课后服务,组织开展体育艺术节、文艺展演、诗词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每周课后服务、暑假期间,免费开设游泳培训、民族艺术课,学习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歌舞技艺等,让学生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