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南林村委会大寨自然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建议的提案》(第8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前期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调查,我市委托第三方编制了《文山市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治理范围为17个乡镇(街道),包括东山南林
自然村在内的126个居(村)民委员会,1022个自然村,78939户,335504人,其中位于市区和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60个自然村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由市住建部门主导建设,不纳入本规划,实际为17个乡镇(街道)的126个居(村)民
《规划》编制坚持“近、远期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等原则,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农村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经济条件等情况,对全市126个行政村1022个自然村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制定污水排放系数、排水体制、收集方式和处理模式,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近中远期任务和目标,即近期整治完成118个村,中期整治完成298个村,远期治理完成516个村。规划项目总投资57107.36万元;预计每年运维费用为330.64万元,包括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费、污水管网维护费、污水处理设施监测费用等。
2022年以来,我局根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云南省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计划》(云环通〔2022〕55号)及《文山市坚决打赢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翻身战”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文山市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制定印发《文山市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计划 》及《文山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实施方案》,每月调度各乡镇街道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并要求按时更新系统数据,开展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调查评估,深入各乡镇(街道)行政村、自然村实地进行现场督导,督促指导乡镇(街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采取农村生活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全力推进全市400余个村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共争取到布都河水库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资金2043万元,完成全市4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35.2%;完成409自然村治理,其中纳入城镇管网建设2个村,设施治理16个村,污水资源化利用391个村,治理率40.8%,资源化利用率39.7%。
其中,东山南林自然村专规划在2023年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预算需资金193.16万元,计划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套及安装收集管网4790米,检查井76个。由于当前地方政府严重缺乏资金,治理工程实施难度大。目前,包括该自然村在内的全市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取“管控”和“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开展推进治理工作。即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群众改变传统陋习,养成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从源头上控制污水排放量。另外,引导农户将家庭产生的厨房、洗衣、清洁和洗浴所产生的污水(灰水)和户用化粪池产生的尾水(黑水)进行有效收集后,用于庭院绿化、农田灌溉、林业灌溉等,黑水、灰水均不外排。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科普类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良好氛围。
一是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考核范围,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突出问题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对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街道)视情开展督察,依纪依法实施问责。
二是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资源化利用治理设施运维管理规章制度,或在村规民约中明确生活污水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治理的相关要求,确保农户家庭产生的厨房、洗衣、清洁和洗浴所产生的污水(灰水)和户用化粪池产生的尾水(黑水)得到有效收集,经无害化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水质标准后,用于庭院绿化、农田灌溉、林业灌溉等,黑水、灰水均不外排。推进村庄内无污水横流、乱排乱放现象;村庄内及周边排水沟渠通畅;无大量生活污水积存,无垃圾、淤泥等杂物堵塞沟渠;村庄内及周边水塘沟渠无黑臭水体,不断提高行政村污水治理率。
加强与上级指导部门对接汇报,按照《中央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0年)的通知》要求,积极择优向中央储备库报送项目,争取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优先开展东山乡南林村等村寨的治理。同时,积极向市人民政府汇报,多渠道整合市属各部门资金、力量,不断加大加快建设修缮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设施设备,不断提高行政村集中收集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