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政府

文山市民族宗教局对政协文山市四届二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市民宗局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1日     点击:    
[字体: ]


文山市政协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的建议》(第6号提案)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工作成为文山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调研发现,文山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力引导;活态保护不够,文化传承乏力;基础设施滞后,合理开发不足”三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建议从“提高思想认识,做好协调服务和正确引导;坚持活态保护注重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加大保护投入,做好统筹协调和开发利用”等三个方面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力度,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关于“近年来文山市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工作”方面

文山市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市辖17个乡镇(街道)152个村委会(社区)委136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苗、彝、回、傣、瑶、白、布依、蒙古、傈僳、纳西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0.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35%。其中:壮、苗、彝、回、傣为世居少数民族,人口30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99.3%,有4个彝族乡,1个回族乡。少数民族较为隆重的节日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小年节、花饭节;苗族的闹兜阳、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草马节;回族的众古尔邦节;傣族的锦库节等民族节日。2016年至2022年,我市共争取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资金105万余元,实施壮族乐西土戏、古诗歌、纸马舞,苗族响篾、花山情、彝族神灯舞、语言服饰传承保护等优秀少数民族项目,积极筹措节日节庆活动经费50余万元,组织开展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节日节庆活动共83场次,参与人数30余万人;2022年底,特别是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后的2023年春节以来,疫情形势得到平稳控制,各族群中筹备开展民族节日及民俗活动意念高涨,市民族宗教局及时采纳提案建议,提前谋划,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积极组织和配合参与做好各民族节日活动安全管理和规范指导工作,确保各项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团结快、和谐,安全有序开展。截至今年五一假期,文山市共开展苗族“花山节”、壮族“二月二”“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系列活动46场次,参与人数达115.15万人次。据市文旅局提供的数据,2023年1至4月,文山市接待游客380.14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0.29%,实现旅游业收入37.35亿元。其中: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参与人数115.1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9.31亿元,占总旅游收入的24.93%。由此看出,有组织有规模地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能有效带动城市景观及城市周边景区游、古镇游、乡村游、特色美食游等一日游产业,对疫情后文山市的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保护和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全市各族人民深入开展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关于“提案建议采纳和落实”方面

你们提出的建议,市民族宗教局认为符合文山实际,内容直插主题,非常精准到位,局领导班子及时安排分管领导带领相关人员,于4月19日、4月24日分别与三个民族学会及今年来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部分单位和负责人开展调研、走访座谈,充分了解掌握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传承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并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措施和改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层面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传承和发展宏观调控,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并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各民族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民族节日和民俗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力度,充分以今年壮族“花饭节”彝族“火把节”傣族“锦库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工程”来抓好抓实。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节日节庆和民俗活动规范性指导和引导,强化齐抓共管、统一指挥,在宏观框架指导下,鼓励和支持各级各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带动各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及民间资本参与民族节日节庆和民俗活动,加强活动场所及周边影响区域的商业开发利用和各项安全生产管控,大力营造团结和谐、安全稳定,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到文山投资,更多游客到文山旅游,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双赢的目标。

三是进一步转换和更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思路,改变以往的展板、展览、和讲解形式,坚持“谁投入,谁开发,谁受益”原则,拓宽投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创新开展非遗项目和优秀民族文化体验区实践,尝试将壮族“乐西土戏”、“纸马舞”、苗族“蜡染”、“织布”、民族传统弓弩、吹枪、弹弓等非遗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竞技实体引入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中,让各族群众在民族节日活动中亲身感受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在体验中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

四是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入挖掘文山民族文化特色,实践性借助“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民族特色村”等工程建设,采取项目资金为支撑,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资本开发利用的“三合一”投资模式,整合各类资源,精心打造融合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婚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精品,坚持原汁原味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性开发民族传统服饰、餐饮、手工艺、风俗文化和传统体育竞技等民族传统特色项目,嵌入式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新时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一村一特色”“一镇多文化”“全市一品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和推广格局,结合项目地实际,大力打响绿色食品和健康康养品牌,吸引更多宾客到文山特有环境中享受独特的山水特色景观、民族餐饮和民族特色康养,体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而认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