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养老综合保障服务”的建议》(第64号提案)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以来,文山市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的审批、验收、移交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管理办法(实行)>的通知》(云民发〔2021〕84号)执行,截至目前,市民政局已审批备案并验收的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46个,总面积10371.41平方米,其中老年活动用房面积7279.35平方米,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用房面积3125.56平方米,为规范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工作,文山市民政局制定了《文山市新建(改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工作用房和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协议书》,把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纳入规划及设计方案一并审批。
二、关于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产业方面
近年来,文山市先后出台了《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文山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文山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文山市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一系列有关养老服务的政策规定,从政策、制度上保证养老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建成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积极探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新平街道里布嘎社区率先建成文山州第一个老年幸福食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桃源社区,文新街社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食堂,组建了5支有特色亮点的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党建引领,结合“党员双报到”,为老年人开展助餐、助洁、助浴等服务。同时,以“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或全免)”为原则,建立就餐价格阶梯折扣制,为老年人提供实惠的就餐价格。4家幸福食堂自开业以来累计开展助餐服务20万余人次老年人,解决了我市老年人就餐痛点、难点。二是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开化敬老院积极探索医养结合道路,依托机构养老,辐射居家和社区养老,于2023年12月申请设立了医务室,与文山市新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养合作协议,为老人及家属减轻了就医难题。同时申报成立文山市红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居家和社区养老,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照料、护理陪伴、代购代卖、配餐送餐等服务。红甸回族乡敬老院结合红甸乡“三区”建设,集养老、医疗、康复、妇幼保健等功能定位一体推进,在养老院设立医疗服务站点,与市人民医院、红甸乡卫生院等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改造。三是探索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模式。文山市严格按照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的指导意见要求,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对现有闲置养老服务设施打包招标,招纳有经验、有实力的专业化社会团队进行管理经营。
四、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方面
文山市依托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创新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发小程序“益起助你”助老平台,精准录入社会兜底对象、经济困难失能老人等人员信息,联动医院、物业公司、企业等慈善资源分别从提供生活照料、送餐、陪医就诊、心理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十助”服务,目前已完成救助特困人员611人、留守老人710人、城乡低保320人,节日和生日陪伴510人次,累计19873人直接受益,形成服务对象线上申请点单、服务供给主体线下开展服务的“掌上办”“指尖办”信息化救助链条,将一件件“小关爱”汇聚成老年人的“大幸福”。
五、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按照国家、省、州要求,文山市通过前期排查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685户。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是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的重要抓手,对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积极谋划智慧养老模式,以点带面做好全市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卧龙街道高登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数字康养”为核心,以智能化、精准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集日间托管、娱乐活动、康复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惠及高登社区160位高龄、空巢、半失能和残疾老人。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鼓励更多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感谢您对民政养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文山市民政局
2024年9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股田政阳,212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