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第26号)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文山市辖14个乡镇3个街道152个村委会(社区)。近年来,文山市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按照“一市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目标要求,全市已建有县(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文化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2个,农家书屋139个,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2019年以来,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个服务点”的模式,文山市实施建设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馆为分馆,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项目,以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文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推动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目前,3个街道、14个乡(镇)都成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39个农家书屋已有122个服务点实施挂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
(二)文化事业投入经费情况。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的有关要求,中央、省、州每年划拨乡(镇)文化站各5万元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补助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活动的开展。近年来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紧张,2020年至2022年均未划拨到位,2023年应划拨使用82.45万元,实际拨付使用68.72万元。除上级拨付的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外,各乡镇(街道)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文化站设施设备陈旧或不完善,功能用房使用率不高,文化站基层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文山市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编制37个,实有人员30人,其中,高级职称0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9人,高级工2人;50岁以上1人,40-50岁5人,30-39岁17人,30岁以下7人;男13人、占43.3%,女17人、占56.7%;本科学历24人、大专学历6人。文化站内涉及的图书、文博、非遗等文化工作几乎是“一人一肩挑”,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此外还兼职乡(镇)政府其他工作任务,影响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各乡镇(街道)共有群众文艺队313支,业余文艺队员4400余人,平均年龄52岁。其中,少年文艺队1支、青年文艺队40支,老年文艺队272支;汉族文艺队219支、壮族文艺队47支、苗族文艺队16支、彝族文艺队29支、傣族文艺队2支。存在文艺队年龄老化现象问题突出。
(四)“文化三下乡”情况。市文旅局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普法强基补短板”等主题深入17个乡镇街道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文艺普及活动,2023年累计开展演出活动120场次,受惠群众20.3万人次,2024年1至5月开展演出活动28场次,受惠群众5.98万人次,切实有效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提升基层队伍素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023年4月,组织开展了为期3天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全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刺绣产业,用民族文化推动刺绣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组织农村居民品牌钰幅戎、壮锦绣坊、博雅民族服饰等发展刺绣手工艺品,并作为文山旅游商品向外推出。钰幅戎民族刺绣有限公司建成刺绣车间2个、现有绣娘约30人,绣娘年人均收入为6万余元。博雅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重要以民族刺绣类别苗绣、壮绣、彝绣为主,带动居家就业绣娘约200人,绣娘年人均收入为2.2万元。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在沙老寨开展一日游、周末游。在平坝沙老寨从现有资源发现、挖掘、打造城乡文旅景点,吸引城里人下乡,发展乡村种植欣赏、休闲采摘、文化旅游、农事体验、宠物领养、亲自互动、露营地打造等项目和线路;推进红色美丽洒戛竜项目建设,围绕党支部旧址改造,云南省第一儿童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餐饮接待中心、云南省第一全民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实践基地、红色文创主题馆、特色接待民宿、非物质文化传承馆、污水处理示范湿地、儿童水上娱乐项目、滨河健身跑道、自行车观光道、山林健身步道、网红打卡项目、户外活动基地等建设;推动红甸乡开展绿美乡村旅游,在红甸乡席草寨村将民族壁画作为一个亮点,打造文山市傣族传统文化特色村落,以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大众化的绘画艺术语言,持续举办席草寨“泼水节”,带动“绿美乡村+乡村旅游”相融合的新局面。通过打造促进城市人群近郊、周边游,增强城乡互动,将乡旅消费留在当地。
三、关于“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方面
一是2023年底积极向州文化和旅游局申请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示范点”项目文化设备(拉杆音响10组、小蜜蜂25个、小喇叭25个),已于2024年2月前按需发放给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二是根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开展全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文旅办发〔2023〕89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升文山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管和服务水平,于2023年12月15日,在市民族文化中心组织开展了“文山市各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培训会”,会上,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并邀请州文化馆副馆长李文聪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分享了工作经验,切实提高各乡镇、街道对基层公共文化工作重要性认识。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监督指导各乡镇文化站对“建而不用、挪作他用”、日常管理不规范、功能室配备不齐全等问题进行了整改,并对文山市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初评工作,拟将德厚镇文化站、平坝镇文化站、卧龙街道文化站申报为国家二级文化站,其余1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申报为国家三级文化站,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四、关于“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和用人机制”方面
在人员的管理、培养、使用等方面,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由人社部门指导各用人单位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并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严格执行《文山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聘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管理,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机制;组建文山市“双百”人才库,对优秀的事业单位人员经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库管理,组织开展事业单位优秀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制定印发《文山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调配办法(试行)》,加大公开选调力度,规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调配管理;会同市委编办,在每年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政策性安置时统筹考虑,逐步进行人员补充。
五、关于“扶持民间文艺组织,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
一是常态化开展群文辅导工作,2024年累计安排市文化馆、市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壮族合唱歌曲《扭伦朗》、壮族舞《纸马乐》、苗族健身广场舞《摆韵》等节目22个,辅导人数750余人,切实有效提高民间文艺组织的专业素质。二是充分利用春节、元宵、五一等国家法定假日及民族节庆日,组织牛头寨壮族纸马舞文艺队、大兴寨三眼土洞箫等民间文艺队及民族协会参与文艺演出10余场,以有性有感的形式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平台。三是加强民族文化资源调查,成功申报《壮族(布岱)小年节》《壮族(土支系)牛戴花节》等民族节庆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支持民间民族节庆活动的开展。
六、关于“丰富载体,扩大影响,不断满足农民多元文化需求”方面
一是不断提高网络电视入户率,目前广电网络入户率为75%,移动电视5户以上村已全覆盖,5户以下的村未覆盖,使用用户有16.91万户。二是开展农村数字电影“三下乡”放映活动。文山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电影事业管理中心组织放映,全市14各乡镇,113个行政村已全部纳入农村电影放映范畴,2023年全年放映电影1356场,2024年累计放映502场,观影19195人次。三是2019年文山市制定印发了《文山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方案》,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个服务点”的模式,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馆为分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实施了“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文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强力推动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已经完成了3个街道办、14个乡(镇)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挂钩联动建设,并对全市139个农家书屋、122个服务点实施挂牌,有序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开通了文山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和文山市文化馆《开化文苑》微信公众号,市文化馆链接《云南文化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开展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和数字文化共享服务等。2023年依托云南文化云平台、开化文苑公众号、今日文旅微信视频号发布文化活动、文化资讯、非遗展示、景点景区推荐等信息资源内容164条,完成现场直录播文艺晚会5场,群众在线观看15.5万人次,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举办线上活动10场次,线上推荐新书6000余册,开展线上讲座300余期,微信公众号点击量2.8万人次。2024年依托云南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发布文化资讯、艺术鉴赏、非遗动态等89条,开展线上展览活动4场,完成线上直录播活动7场,点击观众24.05万人次,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线上好书推荐760余册,开展线上讲座140余期,公众号点击量4200余次,通过线上数字传播,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四是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村”“普法强基补短板”等主题深入17个乡镇街道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文艺普及活动,2023年累计开展演出活动120场次,受惠群众20.3万人次,2024年1至5月开展演出活动28场次,受惠群众5.98万人次,拟计划2024年完成不少于102场演出活动,为农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切实有效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文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公共文化服务股曾静,1868765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