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的提案》(第25号提案)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不可移动文物情况
我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项(其中有18项公布为省、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马塘、德厚、秉烈、平坝、小街、追栗街、开化街道办事处等7个乡(镇)、街道,其中:省级保护单位3处、州级保护单位10处、市级保护单位5处;一般文物点13项。
(二)馆藏文物情况
我市现有馆藏文物1142件(珍贵文物42件,一般文物1100件),种类分别为青铜器、陶器、民国时期古家具、民族手工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楚图南书法作品、名人遗物等。馆藏文物分别来源于出土文物、征集文物及捐赠。由于没有安全稳固的文物库房,多数馆藏文物分别寄存于州博物馆、市档案馆。
关于“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方面
专业队伍建设情况
文物管理所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核定编制人数为3名,2024年3月根据《文市机编复[2024]4号》文件,文山市文物管理所增加编制5名,现共有编制数共8名。市文物管理所实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男职工4人、女职工10人;平均年龄46.5岁,30岁至35岁1人、36岁至40岁2人、41岁至45岁3人、46岁至50岁5人、51岁以上3人;学历层次本科7人,大专7人;汉语言文学专业4人、行政管理专业4人、艺术类专业4人、计算机专业1人、经济管理专业1人。多年来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修养和工作技能。即邀请省、州专家开展业务知识讲座,选派干部职工外出学习和到考古工地、野外调勘现场跟班学习。近年来,文山市文物管理所累计派出干部职工200余人次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州文物管理所完成了省道206线文山区域国境线、德厚镇小龙村青铜墓地、追栗街红岩洞岩画、德厚水库、文蒙高速公路及文山东西立交桥连接线、文山市民公园、马塘镇过境线及文山市东盟大道的考古发掘及文物调勘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鼓励干部职工立足在职、立足自身加强学习,继续采取到考古发掘工地、野外调勘现场、跟班学习等方式提升我市文物专业队伍素养。
关于“对文物保护工作投入有限,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大”方面
(一)文物保护管理经费投入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通过中央、省、州、市各级资金补助及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近十年来累计投入各级各类经费1000余万元完成了平坝观音阁一期、小街燃灯寺、五子祠、楚图南故居、文山寿佛寺、秉烈下舍舍老人厅、德厚乐西石厥、马塘心明惺禅师墓塔的修缮保护及长春桥、双河桥迁移保护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资金补助及项目支持,逐年开展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及可移动文物修复保护工作。
二是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齐抓共管文物保护的良好局面。
四、关于“对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不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方面
(一)文物保护管理宣传工作完成情况
以法治宣传月、安全生产月、“3.5”学雷锋纪念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自然遗产日等为活动契机,认真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宣传工作。采取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了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三普”工作成果及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题,开展文物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了文物知识及文物保护的意义。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共印制各种宣传资料20000余份,开展宣传活动50余次,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000余份、宣传资料30000余份、受教育人次100000余人次。
(一)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工作要求、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依法配合普查,动员全社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营造支持普查、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关于“对文物保护工作探索不深,没有形成合理开发利用的良性发展思路”方面
(一)文物保护利用情况
印制了《文山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秘密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文山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深化保护利用为主题,以强化保护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动力,持续健全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文山市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水平。
文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市文物管理所杨炳霞,13887625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