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文山市民政局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方位服务保障好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兜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托底线”,切实履行“救急难”,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聚力精准救助
筑牢民生保障“兜底线”
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群众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返贫的重要“防线”。从建立健全文山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比对制度,到低保特困申请等13项制度,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兜底实举,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让兜底保障福利真正惠及到每一名困难群众。
家住卧龙街道卧龙村的居民张某某家,本应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但因女儿被诊断为精神病,初中毕业辍学的儿子也因患病无法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虽压垮年迈的夫妻俩,但他们不甘心子女就这样被疾病、贫困折磨,除了平日靠零售小菜维持生活外,还借钱给两个孩子治病,通过两三年的治疗,儿子病情虽没有好转,但庆幸的是女儿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经过努力如愿找到工作,日子也慢慢好转。所有一切都往好的方面发展时,不幸再次降临,女儿在上班路上突发死亡,面对这突发事件,夫妻俩生活再次陷入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希望。
张某某家作为社区重点人员监测对象,同时也是社区贫困老党员,面对家里遭遇的突发事件,卧龙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进行走访,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其近期生活状况及困难,协助张某某申请临时救助,拿到3000元临时救助金,同时也纳入了云南省低收入家庭,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为他们的基本生活减轻一些负担,同时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以及战胜贫困的信心。现在,夫妻俩每人每月可领到500元的低保。
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各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工作走访,建立、更新重点监测人员花名册,名册以老、弱、病、残、困、灾等极度群体为主,定期到重点监测人员家中走访,了解该人员近期生活情况,通过入户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重点监测人员解困。
2018年以来,累计救助城市低保217086户254006人次,发放低保金9531.2298万元;农村低保810228户1590691人次43134.5235万元;特困救助供养人员71455户74217人次6306.5942万元;对突发重大疾病、意外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特别是因疫情导致家庭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发放临时救助金12561户44069人次2665.754万元。每年均按不低于省、州级指导标准调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及安全底线。
聚力温暖救助
打好提质增效“主动仗”
实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在基层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是关键。及时发现、及时救助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让兜底保障政策更好惠及每一位困难群众。
家住文山市古木镇牛棚村委会的郭某某家是村里的边缘易致贫户,现家庭人口7人,目前仅有他一个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母亲韦某某常年因糖尿病导致视力模糊,于2021年7月起每月领取250元的C类农村低保;父亲郭某某于2023年1月27日因病死亡,兄弟郭某某目前在砚山监狱服刑;侄女郭某某就读于文观小学,因母亲早已改嫁,目前由奶奶扶养,于2023年3月起每月领取504元的A类农村低保。今年8月底,妻子邓某某产下产三胞胎,目前为哺乳期。
10月8日,古木镇社会事务办发现郭某某家的情况后,及时与村两委讨论,并入户调查,在该户有2名社会救助对象的前提下,按照程序主动申请临时救助5000元。10月16日市民政局收到申请,10月17日就组织核对中心带队进行入户核查,因其家中特殊情况,10月18日市民政局通过举行小型救助会议协商同意,决定将批复救助金从5000元上调至10000元,并于同月27日发至郭某某卡中。
不仅如此,各方人士均十分关注这个家庭。古木镇社会事务办计生办事员及时帮三胞胎申请了二胎三胎正常奖励补贴7000元、育儿补贴1600元;10月申领其父亲郭某某手术并发症补贴费3120元;
因郭某某家为二层的自建砖混房屋,地板未硬化,内部装修全无,甚至窗户都未安装,考虑到此情况的古木政府副镇长余通洲于今年11月,到牛棚村委会通过会议商定再给予郭某某家83袋水泥,并与村委会和村小组成员一起帮助其硬化门前地板;驻牛棚村委会工作队长李波文了解到情况后,也自购了衣服和纸尿裤看望三个小孩子。
11月20日,当市民政局和古木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再次来到郭某某家时,门前环境一改往日泥泞、杂乱的形象,变得干净整洁。抱着三个孩子的母亲韦某某和妻子邓某某的脸上也漏出了久违的笑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申请低保、临时救助、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日常关注再到医院医生入户关心等,一项项救助政策是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聚力协调机制
打出推进落实“组合拳”
社会救助工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需要的是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为此,文山市创新救助帮扶模式,建立了文山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明确40个部门职责,形成社会救助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广泛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把社会力量聚起来,将社会救助工作由政府的“独角戏”发展为社会共发力的“大合唱”,让困难群众暖身更暖心。
2022年4月29日,文山市民政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到市人民检察院建议书,市人民检察院在起诉犯罪嫌疑人袁某某涉嫌故意杀人罪一案中,发现袁某某有2个年幼的未成年孩子,袁某某的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且目前袁某某本身已无法履行监护人的职责,2个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监护的情况,其生活、教育、监护陷入困境。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市人民检察院启动了部门联动机制,将该线索移交市民政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民政局了解情况后,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入户进行核实,并启动召开“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根据2名未成年人的需求立即开展帮扶行动。
10月4日问题全部落实,2名未成年人有了新的监护人,现每人每月领取1340元救助资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维护了儿童的合法权益,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的作用和社会救助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体现了社会救助工作需要部门联动处理、跨部门协调有效解决群众面临的困境,构建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
聚焦智慧救助
使救助服务更便捷高效
核对中心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核对业务需求,及时转变原来的核对工作方法。由原来的线下申请转变为基本运用政府救助平台进行线上申请,核对核查也由原来的30%抽查转变成线上、线下定期不定期抽查核对,确保数据信息的时效性。2023年受理救助申请15857人次,出具核对报告4498份;新增城乡低保849户1291人,特困69户76人;动态停发城乡低保对象732户1510人,特困70户78人。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性,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救助公平公正。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人员流动加速,人户分离、人户不一致等情况普遍发生,为了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文山市还突破户籍地申请限制,实施异地救助,凡居住在文山市的云南省户籍困难群众,可就近选择线下救助窗口提出救助申请,不必返回户籍地,让居住在我市非本地户籍发生困难的群众也能够便捷、高效地获得社会救助,确保困难群众救助“一个不漏、一个不少”。目前,已向异地发协查函14件,成功办理居住地申办低保12件,使救助服务更加智慧、便捷、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