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减少灾害损失与减轻灾害风险相并重,持续推进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统一领导指挥,防抢撤救协同高效衔接,全面落实防汛救灾“监测预警、指挥调度、避险撤离、救援救助、安置保障、灾后恢复”等环节五级包保责任全覆盖,构建工作措施无缝衔接、责任网格纵横相连的防汛救灾新模式,全力以赴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守牢防汛“不亡人”底线,实现防汛连续5年无“亡人”事故发生,助力文山市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是着眼于“早”,提高科学预警能力。针对文山市汛期降雨“来势急、涉及广、危害大”等特点,文山市把监测预警作为自然灾害防治的前端和先导,着力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研判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监测预报早,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安装和接入15座重点小型水库监控视频,全天候实时观测水库水位变化;在全市11个乡镇重要地灾隐患点安装监测报警仪和智能报警器50个,密切监视雨情和险情等变化,为防汛减灾工作争取主动、赢得先机,今年以来共发布气象预警信息145期。隐患排查早,从每年4月份就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自查,4月底入汛前后,即组织4个市级防汛检查组,重点督导全市83个山洪灾害危险区,建立隐患台账,逐一落实责任人,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整改到位。以地质灾害四级动态监管系统为抓手,常态调度214名群测群防员对全市131处地灾隐患点及时开展巡查,确保覆盖率、巡查率和险情处置达到100%。研判预警早,在每月和重大节日、特殊时段及时开展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提前落实陂范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作用,细化强降水天气“+”风险服务,及时向危险区和受威胁群众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开展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应急准备,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二是着眼于“实”,提质高效救援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严从实从紧抓好防抗救各项工作,确保实现“不亡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充实救援队伍,组建58支3100余人抢险救援队伍,专业救援力量得到充实。同时,将1支103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纳入应急管理系统,强化志愿救援民间力量,各乡镇(街道)组建不低于30人的应急排,健全了以武警中队、人武部、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的突击队、专业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市级抢险救援力量体系,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拉得出、顶得上。夯实物资储备,充实市级救灾物资仓库,并在17个乡镇(街道)前置救灾物资储备库,常年备有救生衣、帐篷等救灾物资,同时积极申请国债资金,推进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落实救灾机制,规范灾情管理、统一核报灾情,确保灾情统计报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报尽报,及时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御等各类预案方案,强化预案衔接配套,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着眼于“准”,提振重点防范区域防范能力。紧盯降雨集中点、险工险段、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切坡建房户等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全覆盖、拉网式巡查,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市防办根据蓝黄橙红预警信号级别对强降雨区域发布靶向预警,点对点实施“颜色调度”,对于降雨达到50毫米以上乡镇,逐一进行电话叫应预警,市气象、水务部门每2小时滚动更新气象预报、水文预报以及重点水库电站水情状况,为市防指指挥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市自然资源部门对全市131个地质隐患点实行双人双岗24小时盯防,有状况随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第一时间转移。同时充分利用“村组微信群、敲锣、电话精准叫应”等方式将降雨预警精确传导叫应到相关区域。由于预警精准,叫应到点,防范及时,措施有力,转移及时,有效“跑赢”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是着眼于“细”,提升包保责任落地能力。文山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四级书记抓防汛,层层扛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好组织领导、指挥决策、统筹协调的关键作用。主要负责同志时刻保持临战状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户到人”的防汛包保责任制,制定印发了《文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建立市处级领导及市级部门防汛抗旱包保乡镇(街道)责任制的通知》(文市防汛指〔2023〕5号),明确32名处级领导及17家部门包保17个乡镇(街道)防汛工作,乡镇(街道)152名领导包保到村委会(社区)、819名村干部包保到村、6204名党员包保到户,全面建立统一指挥、协作密切、运转高效的防汛工作机制,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强降雨期间,各级包保责任人上岗到位、下沉一线、履职尽责,各乡镇(街道)会同各村组人员下沉978人次,巡查村委会120个,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8个,确保防汛包保责任细化落地,“无缝隙”“全覆盖”。
五是着眼于“特”,彰显快速转移避险能力。文山市严格贯彻落实“1262”精细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切实提升暴雨、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够采取有效快速防范应对措施,及时转移危险区域人员,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文山市山区实际,探索建立了防汛“高、中、低”风险转移避险新举措,并在全州推广应用。按照“三级管控,即:高、中、低三级风险管控”“五级联动,即:市、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原则,将全市自然村农户从沟口、沟边河边、箐边、陡坡、陡涯、河边工棚、施工工地7个重点领域划分为高、中、低风险管控区域,遇有险情时,按照高、中风险户先行转移到低风险户的转移避险原则,明确转移信号、转移路线、转移包保人、转移包保户,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后续根据强降雨情况,研判风险隐患较大时再采取集中安置方式进行安置,这样既能确保高、中风险区域农户转移后有遮风避雨的住所可住,又能有热乎可口的饭菜可吃,缓解一遇强降雨就采取搭建帐篷转移安置的压力,切实打赢抢险救援时间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截至目前,文山市7个领域危险区域共涉及村小组266个(其中高风险:59个,中风险:101个,低风险106个),共计5481户、23881人(其中高风险:1129户,4926人;中风险:2452户,10609人;低风险:1900户,8346人),特殊人群263人。今年来共转移避险65户207人,通过“三级管控”“五级联动”新举措的实施,文山市连续5年未发生汛期“亡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