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市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实施化消极等待为积极应对、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培育、化单点突破为多点发力、化单一生产为整体推进、化传统管理为“妈妈式”服务“五途径”,积极探索开辟科技型企业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和竞争力。
化消极等待为积极应对。牢树科技创新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供给,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认真落实《中共文山市委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山市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方案》《文山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文山市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培育。按照“政府搭台、需求引领”思路,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文山薪禾孵化器通过省级验收,全州实现省级孵化器“零”的突破。州产投集团、文山高新区和文山三七集团、七丹药业等企业“文山三七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成功筹建。依托文山市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中药材农业物联网检测覆盖面积1万亩以上。利用“揭榜挂帅”方式,菁啊妞公司发布的榜单成功揭榜,获批建立藉保平专家工作站;文山学院获批省级“众创空间”,文山云玺高峰牛养殖“星创天地”通过省级验收。
化单点突破为多点发力。激活科技创新要素,在智力支持、梯队培育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多点发力,为科技创新聚集各类资源要素。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先后与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平台。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为20余家工业企业和高原农特企业申报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成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等工作。三是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指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把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目前,全市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9家,2024年云南天冶化工有限公司获批新设立研发机构奖补资金30万元。
化单一生产为整体推进。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平台、项目等资源,释放科技创新效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政策业务指导,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目前,推荐文山源奇科技等7家企业申报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康辉中药、佳佳福种业等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七花公司、天治化工、意德电子3家企业参加高企复审,文山微农帮创新农业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强化创新基地功能。建立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双创体系,引导双创事业健康开展,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文山高新区薪禾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文山市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
化传统管理为妈妈式服务。按照省科技厅“三上门、三服务”清单,扎实抓好政策上门讲、意见上门听、服务上门办“三上门”工作。组织业务骨干和邀请省、州、市领导和专家深入市内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经费投入、科技计划项目及资金、高新技术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服务、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等重点工作政策宣传。同时,详细了解掌握企业之所盼、所想,以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盼点”和“堵点”为目标,扎实推进和深化科技领域的改革,打通科技型企业共享国家、省、州、市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让市内科技型企业充分享受科技创新政策“红利”,为文山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和贡献应有力量。